about

有文化,到底什么算是有文化?


常常听人说:没文化,真可怕。
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

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概括文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我们家乡夸人有句顶配的话:这个人真有修养!有修养,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温柔、温柔、温柔,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读者和受过教育的人的。

 

因为古代人,基础教育就是四书五经的经典。看完这些书,人格的塑造和现在教育中注重功能而不注重修养的纯知识教育完全不一样。

 

虽然现代教育注重实效和功能的培养,但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年,却连做人的礼貌修养都没有,只能说人格不健全。

 

良好修养的本质是人气是平和的。气和有悦色,有悦色有婉容。这就是修养背后的东西。如果你气和,你会放弃你的心,保持内向。你根本不会想到欺负别人。

 

一个没有修养的人,相反,他的心是不公平的,愤怒是不和谐的。愤怒的人,不做点什么,不扔别人,是全身不舒服的。缺乏修养的人,整个人的呼吸机,不仅混乱,而且向外扩张,部分愤怒,跳到别人身上,会给人一种侵犯感,不舒服,这是傲慢,粗鲁的无聊。



无需提醒的自觉

自觉是无需提醒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恪守的行为准则。


受过教育的人,等车知道排队,知道吃饭不浪费,别人输密码的时候会主动回避,遇到麻烦的时候会尽力承担。一个人只有关心自己的内心,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才能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



古人言:“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人生于世,无不处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中,有的是明文规定,有的是约定俗成。


心中没有敬畏的人,做事没有底线,言行没有所止,看似无拘无束,却会给人留下飞扬跋扈的坏印象。而心存敬畏的人,行有所止。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西方文化说,“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可见“自由”之于人的重要性。


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获得自由,甘愿抛洒生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有时比生命还要珍贵。



但是,这里的自由是一种相对自由,不是绝对自由,不是个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一个人的自由前提是不得妨碍或伤害他人的自由,所以每个人的自由都该是有所约束的。


一个文化人,在享受自己的自由前,总是先约束好自己,在可自由的空间里尽情自由。文化人的自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心灵的自由,而不是行为的自由,心灵不为外物所羁绊,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古道热肠,待人诚挚,颇有古君子之风,就是形容的这种人。

 

这不是思想品德教育出来的,也不是社会道德熏陶出来的,而是当一个人,气和神定,静笃内敛,文化到修养不自觉不自知地“驱使”他会表现出这样的对人对物对社会的关怀。


本期空间:方春龙(杭州)
图:文人空间